长津湖战败,美国为何不使用原子弹?毛主席一句话道出其中缘由
发布日期:2025-02-04 16:20 点击次数:53前言
长津湖战役的惨烈战况,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在那场决定命运的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美军却始终没有使用他们最为致命的武器——原子弹。为何在如此关键的时刻,他们选择了克制?这一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深层原因?
斯大林毛主席曾经深刻地分析过这个问题,他的一句话,揭示了美国未敢出手的真正缘由。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战争的战略选择,更是对国际政治博弈的一次深刻洞察。毛主席的这番话,至今让许多人无法忘怀。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历史的背后,揭开其中的谜团。长津湖血战,美国惨败1950年6月,朝鲜和韩国爆发战争,美国派兵“支援”韩国,战火一度蔓延到中国边境,对东北民众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我国政府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以及领土的主权,一再严正警告他们:如果他们越过三八线,中国政府将会立刻出兵。但是当时新中国成立不过刚刚一年时间,在国际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所以我国的警告不仅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反而使美国更加变本加厉。与此同时,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无力单独对抗“联合国军”,只好向苏联和中国提出了援助的请求。原本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国内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经济,提高民众们的生活。尤其是以当时中美两国的差距而言,想要打赢这场战役,相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困难程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毛主席辗转反侧18个昼夜,不停地思考着,新中国在这种关键时刻,究竟应该何去何从。最终经过慎重的考虑,毛主席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维护国家的主权,树立新中国的声望。即便斯大林在关键时刻撤回了苏联的空军援助,毛主席还是坚持表示:“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不久之后,毛主席亲自点名彭德怀,任命他为志愿军总司令,命他带领数十万的志愿军进入朝鲜,和“联合国军”展开作战。入朝之初,在志愿军出其不意的战术下,“联合国军”在第一次战役中惨败,只好撤退到清川江以南地区。他们始终不敢相信,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装备的军队,竟然败给了拿着杂牌武器的军队。但是接下来的第二次战役中,他们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中国军人的意志”!1950年11月,在志愿军“诱敌深入”的战术下,位于东线战场的美军主力陆战一师和步兵第7师从元山登陆,挺进至长津湖一带,准备截断中朝军队的退路。长津湖地区位于朝鲜东北部,这个常年结冰的湖东西两岸都是海拔1300多米的高地,地势险要。最重要的是,从1950年10月开始,长津湖地区就开始持续性降雪,气温下降到了零下三十度左右。在这样危急的形势下,志愿军第9兵团临危受命,穿着仅足以抵抗南方冬季的单薄棉衣紧急赶赴朝鲜长津湖地区,准备作战。途径沈阳的时候,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看到将士们还穿着单鞋,感到大为震撼,急忙对他们说道:“你们这样去朝鲜,别说作战,会把你们都冻坏的。”于是他紧急动员东北边防军脱掉自己身上的棉衣棉裤,将一切能够御寒的衣服全部给了第9兵团。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缺衣少棉的艰难处境,但是没有充分的后勤保障,这些物资也只是杯水车薪。由于军情紧急,很多将士们在东北甚至没有停留,直接到达朝鲜境内。果不其然,还没有和美军遭遇,志愿军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冻伤与饥饿始终伴随着志愿军,临行时,他们每人只带了足够七天的食物,所以到后期的时候,每个人身上就只剩下冻得像石头一样的土豆。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白天是空军和美军的时间,志愿军就昼伏夜出,历经几个昼夜,翻山越岭赶到了长津湖地区,并且通过大范围穿插包抄的方式,将陆战1师和第7师分割成了5段。11月27日,埋伏在长津湖地区的志愿军第20军和27军接到了总攻的命令,他们首先向柳潭里的美军发起了进攻。接下来几天,双方展开了你来我往的拉锯战,在此期间,美军只能以每小时500米的速度向前行进,作为一个以机械化著称的部队,美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每一个人都在期盼着能够见到明天的太阳。直到11月30日,在志愿军27军副军长詹大南的指挥下,他们才彻底歼灭了美军的陆战1师,并缴获了他们奉为“军魂”的北极熊旗帜。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军彻底失去了继续战斗的信念,开始狼狈地逃窜,“在感恩节之前结束战斗”的“豪言壮志”也成为一个笑话!12月24日,在志愿军的穷追猛打之下,美军狼狈地逃窜到兴南港,乘船撤离。在志愿军占领兴南港之后,这场历时一个多月的长津湖战役正式落下帷幕。美国为何没有使用原子弹?毛主席提出看法早在长津湖战役之初,美国总统杜鲁门就曾公开表示:“为了取得朝鲜战场的胜利,我们将会使用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包括原子弹。”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的两枚原子弹造成的危害至今还历历在目,不少人为此感到恐慌,甚至有人认为,这场战争的结局已定,中国和朝鲜不过是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但即便是这时,毛主席也丝毫没有动摇继续参战的决心。对于美国可能使用原子弹这件事,在派兵出征朝鲜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到过这件事,他表示:“在战争打起来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准备,不是短打,而是长打,不是普通的打,而是打原子弹!你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一定要抓住弱点。”与此同时,毛主席在这次会议中指出了美国的三大弱点,所以在应对原子弹这件事上,所有人都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而后来他在仔细研究过各国国际形势之后,再次得出一个惊人结论,以当前的形势看,美国是不会轻易动用原子弹,其原因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点就是苏联的牵制。在朝鲜战场上,虽然明面上都是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和“联合国军”作战,但是苏联在其中则是起到了“推手”的作用。自从二战之后,苏联和美国就开始冷战,两国势同水火。从美国加入朝鲜战场开始,朝鲜最先求助的就是苏联。而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苏联虽然明面上没有参与,但是也给予了不少物资上的支援。当时苏联最新研制出来的喀秋莎火箭炮,也第一时间被运往了抗美援朝的战场。和当时的一穷二白的中国以及朝鲜不同,苏联早在1948年就研制出了原子弹,成为少数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喀秋莎火箭炮如果美国贸然向中国和朝鲜投放原子弹,作为“老大哥”的苏联势必不会善罢甘休,有极大可能出动空军,对“联合国军”施以同样的手段。为此,苏联更是毫不客气地放出话来:我们不介意以炸弹对炸弹的形势,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国兵戎相向。正是因为苏联的威慑,美国在是否动用核武器这方面才会犹豫不决。第二点是因为没有重要的打击点。以美军轰炸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为例。当时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已经达到了巅峰,所以为了尽快让日本投降,必须通过强硬的手段迫使日本投降。而这个强硬的手段就是投放原子弹,既然要进行军事打击,那就必须要一击即中,对日本造成足够的威慑。精挑细选之下,美国最终锁定了三个地点:广岛、小苍和作为备选的长崎。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地方广岛是日本三菱重工的所在地,并且岛上的25万居民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随时准备进行侵略战争的日军。可以说,当时的广岛就是日本制造工业物资和对外侵略的关键地点,因此,因此美国在1945年8月6日向这片岛屿投下了一个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尽管长崎是因为小苍上空视野不好,临时选择的地点,但是依旧对日本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也正是因为这次核打击,日本才偃旗息鼓地撤回国内。综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用原子弹的作战,所选地点都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性意义的。然而战场上的战局瞬息万变,中朝两国和日本的地势不同,作战方式也不同。志愿军“神出鬼没”的战术让美军摸不清方向,朝鲜的地势多山,即便投放了原子弹,也不一定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对当时的美国而言,投放原子弹容易,但是要想实际操作却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第三个原因就是国际舆论的压力。在美国扬言要投放原子弹的时候,遭到的不仅仅是苏联的反对,还有世界各国的反对。因为见识过原子弹巨大的威力,所以不少人认为美国出于不正当的目的向朝鲜半岛投放原子弹,破坏了国际的和平与稳定。再加上苏联参与其中,如果战役规模扩大,稍有不慎,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少国家还没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对于这样的行为自然是避之唯恐不及。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在仔细分析利弊之后,做出了预测:“在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内,不会再发生世界大战!”同时美国的盟军英国、土耳其等国家,对于美国这样自作主张的行为反感至极。为了避免美国在战场连连失利的情况下扩大战争的范围和影响,英国首相艾德礼亲自赶到华盛顿,和美国总统杜鲁门商议这件事。两人经过长时间的商谈,杜鲁门不得不发表了不使用原子弹的声明,原子弹风波这才逐渐平息了下来。事后,斯大林对毛主席宏伟的目光也是十分欣赏,不无感慨地表示:“毛泽东的估计果然是对的。”后来,由于“联合国军”在抗美援朝的战场频频失利,被美国奉为神一样的麦克阿瑟被撤职,由李奇微接替他的职位。但是从上甘岭战役之后,美国的战斗意志彻底被击垮,国民反战意识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艾森豪威尔凭借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的承诺,接替杜鲁门成为了美国总统。随后双方便进入了边打边谈的状态,最终于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最终的停战协议。停战一年之后,我国首次提出了研制原子弹,将这项浩大的工程提上了日程。虽然毛主席曾经说过“原子弹就是纸老虎”,但是中国只有自己研制出原子弹,才能打破其他国家核武器的垄断,不再被美国等国家“牵着鼻子”走。因此在苏联的协助下,我国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制。尽管后来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和资料,但是我国还是凭借坚定的信念以及所有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于1964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让世界各国对我国刮目相看。
